九游会(J9)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J9九游会(J9)股份有限公司 - 全球火山弹追踪技术领军者 | 20年高危地质数据服务

日本没有沉没_灾害_自然_损失金额

发布时间:2025-07-18人气:

  

日本没有沉没_灾害_自然_损失金额

  2021年8月20日喷发。也是一名日本漫画家,在20多年前的一个预言。但那一天也是风平浪静,什么也没有发生。

  什么也没有发生的结果,就是预言者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如这次《我所看见的未来》作者龙树谅就多次出面,话里话外都是在道歉。其实,预言哪年哪月哪日突降灾难,虽然有真理成为谎言的可能性,但比起那些巫术的、荒诞的、骚动的“世界末日”降临文本,龙树谅还算是温柔的、善意的、平和的。如小说家多和田叶子的《献灯使》(讲谈社,2017)小说集,描述311以后的日本,又遭遇了自然和社会而言都无法挽救的核灾难。日本选择了锁国之路,政府实现了民营化,政治家们忙于无益的法律修订。孩子们发烧不退,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讽刺的是,老人们却健壮而充满活力地活到100多岁。在承受着“无法死亡的身体”之苦的同时,他们不得不照顾那些可能会比自己先结束生命的年轻人。这就如同真理部制造谎言、和平部制造战争、粮食部制造饥饿、卫生部制造病毒一样,一切都是倒置的,一切都是幻觉的、一切都是执拗的。这种巫术化的荒诞物语,才是该诅咒的高墙和镣铐,它把全体日本人都置换成了死屋囚犯,并堵死了稍释罪愆的通路。

  这样看,日本人似乎更喜欢龙树谅直白文本的危言耸听。狼来了,狼来了,是他们意识层面的预警。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提醒人们灾害就是日常,风调雨顺的明天就是洪水滔天。漫画家也只是用他们的方式,完成了对灾害的预警,清晰了对灾害的记忆。1973年,小松左京出版《日本沉没》。这是一部以 “如果失去了日本列岛,日本人会怎样?”的设问开始书写的。因此,当你阅读这部作品时,你会不由自主地面对何谓日本?何谓日本人这个问题。以同一小说改编的最新动画片《日本沉没 2020》,也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灾害与日本,宿命与日本人。这里,既有不幸,也有成长;既有赎罪,也有救赎;既滴泪为墨,也研血成字。换言之,日本人对灾害的设问是:我们真的能够以新的意义成长为明天世界的成年人吗?

  谁都有这样的直觉:一个铅球肯定比一片羽毛下落得快。不过,这里的前提绝对不可忽视,要有空气阻力,才能减缓羽毛下落的速度。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过铅球和羽毛的实验,结果发现它们同时落到月面上。这是因为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减缓物体下落的速度。可见,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多样的。这样看,日本人习惯灾害记忆,当然也与他们的灾害积淀有关。

  J9九游会

  日本在国土面积上占世界的0.28%,人口比例上也仅占世界的1.9%,但全球震级在6级以上的地震,有18.5%发生在日本,活火山占全球的7.0%。虽然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仅占全球的1.5%,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金额高达全球的17.5%。虽然堤坝建设和防灾技术不断进步,一场台风就死5000多人(1959年的伊势湾台风)的灾害基本不会再发生,但近几十年来仍然频繁发生大规模灾害,例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导致超过6000人死亡或失踪,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造成2万多人死亡或失踪。况且今后这样的灾害也是无法避免,日本的地质有四个板块交汇,活断层超过2000条。地震、海啸、豪雨、豪雪、火山、台风、土砂等,日本称之为“灾害的百货店”,表明全球名副其实的灾害大国,就属日本。这就使得日本人对灾害的预警,对灾害程度的评估,达到了非常自觉且与抹黑、谣言无关的高度。

  于是,喜欢未雨绸缪的日本人,总是喜欢“自己吓唬自己”。如今年5月,日本土木学会汇总了估算国难级巨大灾害损失的最终报告,其中指出若发生南海海槽大地震,其后20年的经济损失预计将达146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万亿元)。这比2018年估算的1410万亿日元,又有所增加。

  1466万亿日元是个什么概念?直白地说,2024年日本的名义GDP总量为609万亿日元。也就是说,1466万亿日元,要抹去两年半的GDP总量数。可见其经济损失不可谓不巨大。今年3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南海海槽大地震预计直接死亡人数为29.8万。这回又推算出经济损失的巨额数字——1466万亿日元。想来他们是认真的,直率的,负责的,并不想遮遮掩掩保稳定,更不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乐天。他们认为,如是这样,就是对国民的犯罪。日本人对富士火山的喷发,也是作这样“吓唬自己”的评估。他们认为,一旦富士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到东京,首都圈的生命线就会停止,损失总额会有2.5万亿日元,约有3000万人受其影响。他们之所以喜欢做出“吓唬自己”的评估,在于他们明白,在防灾用语中,自然的威胁被称为“风险”。灾害是否发生,取决于社会的防灾能力与风险之间的博弈。如果风险获胜,就会变成灾害。如果防灾获胜,则可以防止灾害发生。所以,吓唬自己的灾害预警,就显得很重要。

  Mw9.1级最大规模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假定震源区域(2013年,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 地震调查委员会)

  根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评估,世界上地震风险最高的地区是日本的关东地区,得分710。第二名是关西地区,得分约为200,第三名是美国旧金山湾区,得分约为100。毫无疑问,日本是全球最具危险的灾害区域。对此,日本人也充分意识到了在这种高危的自然环境中创建文明和建造大城市意味着什么。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灾害就是日常。学会顺应自然是岛国岛民的不二选择。很显然,与国土60%以上为宜居环境的欧洲国家相比,日本似乎难以产生将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的想法。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消除灾害或控制自然(与自然对峙)的思想,也没有在日本人中间出现过。如果无法改变命运,那么思考如何减灾将会变得有效。

  为了应对未来30年会到来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四国高知县建立起不少海啸避难塔(图|库索)

  13世纪初,鸭长明所著的《方丈记》中,就蕴含了在无法避免的灾害中如何保有无常观的智慧。建筑会在火中燃烧,人最终也会死去。所以生命也就像水泡一样。河水流动不居,但已不是原来的水。这种灾害的无常观,导致人的想法发生变化。池大雅没有画室,良宽甚至不需要寺院。这是因为他们在精神层面太贪婪、太奢华,太贵族。换句话说,不是画室和寺院对他们没有意义,而是他们选择了清净无为的无常。

  灾害大国自有自己的灾害学理论。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领先全球的。如日语中的“避难”一词,混合了“Evacuation”(为了保护生命的避难)和“Sheltering”(为了维持临时生活的避难)两层意思,因此需要分开考虑。避难并不一定限于前往避难所。在水灾等情况下,躲避到自家的二楼或三楼也是避难的一种。

  高知县的街市之中,常常能看见像这样的海啸避难指示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将要到来的海啸做好了准备(图|库索)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防灾科技研究所理事长林春男,在《守卫生命的地震防灾学》(讲谈社,2013)书中说,灾害造成的损害分为“生命”、“生活”、“工作”三个阶段。关于“生命”,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生存救助的极限。因此,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在至少100小时内尽可能快地向灾区投入多少救援资源的问题。关于“生活”,作为生活基盘的居住环境一旦崩溃,生活重建大约需要10000小时。关于“工作”,实际上是事业持续的问题。由于电力、燃气、自来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无法正常运作,如何恢复中断的日常业务,或者如何不让事业停滞而持续进行,需要在大约1000小时的时间框架内进行思考。这里作者用72小时、100小时、1000小时和10000小时的表述,就将救灾的极限时间化,而时间化则有助于减灾和秩序重建。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灾害韧性的社会理论”。作为理论的框架,他首提“灾害乌托邦”概念。这个概念是说,灾害发生后的志愿者共同援助,虽然非常起作用,但必须意识到这只是短期的支持。“我们称有效的共同援助在灾后1000小时为灾害乌托邦”。当电力、燃气、自来水和交通被切断时,会出现类似原始共产制的社会,即便有钱也无济于事,若不排队分配,也无法获取水和食物。此时价值观会发生颠倒。看上去爱骑摩托车的顽皮小哥,会用他的爱车运送物资。老奶奶也会在照顾他人的孩子中发挥作用。然而,这些只是在工作恢复的1000小时内发生的志愿者的共同援助。当需要恢复生活的时间达到1000小时时,就需要以血缘、社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互助来代替志愿者的共同援助。对于受灾地区来说,灾害并不仅仅是发生的瞬间而已。如果只是通过媒体,灾害也许只是一则新闻。但对受灾者而言,灾害不是新闻,而是适应新现实过程的开始。生活变化越剧烈,适应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只有持续关注这一漫长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应对和恢复。对此,林春男说,生活在日本列岛的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灾害韧性”这一点需要时刻牢记。这就表明,在日本,防灾已经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文化课题——需将“韧性”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与日常生活。

  2011年311大地震之后,日本列岛进入了地震、海啸、火山频发的“大地变动时代”。如何在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不死人的“地学”知识,也因此而诞生。其标志性的著作就是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灾害学研究家镰田浩毅的《为大人准备的地学教室》(宝石社,2025)出版。

  在这本书里,镰田浩毅告诉人们,难逃大地震厄运的日本,如何选择居住的城市?他说,人们都喜欢在京都生活。但京都有花折断层,宇治市也有黄檗断层。京都的整座城市,就在这些断层的上面,京都人的生活,也在这些断层的上面。这样说,京都是否很危险?作者的回答是:确实很危险。不过,不仅仅是京都,日本全国的城镇街区都很危险。那么,当思考与比较国内适合的居住地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京都。确实,花折断层全长约50公里,穿过京都市的正中央。吉田山在南缘,经过京都大学的校园,然后延伸到福井县的若狭湾。重要的是,断层何时会移动?花折断层的北侧,在1662年的江户时代发生过移动(宽文近江/若狭地震)。因此,注意点必须放在至今没有活动的花折断层的南侧。不过注意程度不必很高。根据预期的风险进行排序,目前最大风险是南海海槽巨大地震,其次是首都直下型地震,再次是富士火山喷发。选择居住地,就必须考虑这些高风险地区。作者在书中还告诉人们,住在关东的人必须知道这件事,一旦首都直下型地震发生,最为恐怖的是隅田川的下流和中央区的月岛,属于被害最严重的地方。这就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居住,提供了规避的选择。

  在喊叫“狼来了”的危言耸听的窗口期,日本对地震的科学研究没有停步,他们的技术预警更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据日本媒体最新报道,为了应对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日本高知海域至日向滩的海底观测网“N-net”的建设已完成。这是一套连接高知县室户市与宫崎县串间市的海底电缆系统,此区域是南海海槽地震的假设震源区内的“空白区”。电缆长度约为900公里的离岸部分和约740公里的沿岸部分,每部分各配置了18台用于监测地震和海啸的设备。离岸系统已于2024年10月先行投入运行,沿岸部分也在今年6月完成建设,预计2025年秋季开始运行。这套技术预警将使日本人能够提前20分钟预知海啸的到来,提前20秒检测到地震带来的摇晃。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相关研究员说:在南海海槽地震发生前完成建设,让我们感到放心。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出判断并及时逃离,因此如果我们的数据能够有所应用,我们会非常高兴。

  再比如,鉴于目前鹿儿岛县十岛村的吐噶喇列岛,观测到了近1700多次大小不等的地震,日本地震技术已经判明伴随此次群发地震,周边地壳在数日内移动了几厘米。而日本的能登半岛地震是历时数年才移动了几毫米、几厘米,相比之下此次地壳变动极大。由此日本地震专家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地下某种强大力量施加作用,促进了地震活动。由此可见,一方面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太强,万事都将最坏结果说在前面,从不遮掩。另一方面,他们对应最坏结果的技术也是强大的,先进的。如他们的地震预警技术,就堪称世界一流。

  2023年是日本关东大地震100年。如何审视百年带来的都市巨大变化?日本民俗学者畑中章宏,另具视角,看到的不是百年的变化而是百年的诅咒。他在2023年出版《关东大地震——百年的诅咒》(幻冬舍),论述了这种诅咒是如何缠住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作者说,百年来城市现代化、人口密集化和建筑超高化,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放大灾害的规模,扩大人员伤亡。原本旨在抵御灾害而建造的建筑,反而加剧了灾害的力度。木结构房屋的倒塌与混凝土钢筋结构的倒塌,对人类带来牺牲的巨大差异,显然后者要远超前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都市再开发?为什么还要建造超高大楼?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真的值得自信与陶醉吗?

  日本知名平面设计家原研哉在《低空飞行》(岩波书店,2022)中说,日本需要再次冷静地面对它的风土和1000多年来使它保持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这样的日本,你意向如何?是呀,当龙树谅的预言没有成线日没有招来妖魔鬼怪对日本的吞噬,你的意向如何呢?几许失望?多有不平?或期待下次?如是这样,就如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能担保一船傻瓜的命运。”(《马恩全集》第一卷)。

九游会(J9)股份有限公司
九游会(J9)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华北路汇利北园1号楼1510室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0411-84801941
  • 联系邮箱:852962302@qq.com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2025 九游会(J9)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  备案号:辽ICP备2024029092号-1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411-84801941

微信咨询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